我市朝着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海洋牧场示范之城大步迈进
烟台日报记者 苗春雷 摄影报道
全市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1处,占全国的1/8;建成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达到23处;海洋牧场总面积达100万亩,占全市海水养殖面积的近1/3;海洋牧场水产品产量达到60万吨,综合收入达到300亿元……记者在昨天召开的“15项重中之重项目”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我市在西部、北部、东部和南部海域规划4条海洋牧场带,辐射20个海洋牧场群。随着一座座“海上粮仓”蔚然崛起,我市朝着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海洋牧场示范之城大步迈进。
规划建设4条
海洋牧场带
我市在西部、北部、东部和南部海域规划4条海洋牧场带,辐射20个海洋牧场群,以资源增殖功能为主导,以休闲生态和资源保护功能为辅助,重点建设田园型、投礁型、游钓型、底播型和装备型等五大类型海洋牧场。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推进烟台中集蓝智能网箱、莱州明波智能休闲围网等重点项目,年内争取5个以上项目投入运营,烟台四十里湾海域、庙岛群岛海域、莱州湾东部海域、烟台南部海域等4个海洋牧场示范区初具规模。
“三大模式”走向全国。 “海工+牧场”联动模式,提高牧场装备化水平。发挥中集来福士等海工装备企业的科研优势,加快构建海水养殖装备产业示范集聚区,在全国率先研发建造半潜式、自升式海洋牧场多功能管理平台以及深远海智能网箱、管桩大围网等,加快现代渔业向深远海域拓展。
“陆海接力”兼容模式,做到全时空水产养殖。以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陆基工厂化循环水与深水网箱融合养殖,通过陆基、海基“无缝衔接”,实现了斑石鲷等名贵品种“南鱼北育、南鱼北养”。
“大渔带小渔”共享模式,力求综合效益最大化。全市渔民合作社快速发展,总数达到300多家,辐射带动渔民2万多户。山东蓝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公司+渔户”的方式,牵头组建了泽潭渔民专业合作社,有效整合流转海域16万亩,带动渔民共同致富。
“五大做法”优化空间布局。秉持陆海统筹理念,优化产业和空间布局。我市已完成《烟台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实施方案》《烟台市海洋牧场发展意见》,《烟台市海洋牧场总体规划(2019-2025年)》已完成初稿,编制完成《烟台市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区项目建设总体实施方案》,通过科学规划明确了现代渔业的目标定位和发展路径,海洋牧场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初步实现了陆地海洋并重、用海养海并举。
秉持生态绿色发展理念,打造海上“绿水青山”。积极转变拼资源消耗、拼要素投入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对传统养殖做“减法”,压减近海养殖,防控渔业污染,拆除筏式养殖区20多万亩;对生态修复做“加法”,实施“放鱼养水”工程,每年增殖放流水产苗种10亿单位以上。
强化科技支撑,推动海洋牧场合众创新。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支持海洋牧场建设单位与国家级科研院所合众创新,先后建成东方海洋海藻与海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海洋科技创新平台81个。全力打造我国北方水产种业“硅谷”,全市拥有海参、海带、大菱鲆等7处国家级、9处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在莱州和长岛成立两处山东省生态型人工鱼礁试验中心,研发出适合我市不同海域环境的聚鱼型、金字塔式人工鱼礁等,在近岸海域生态模拟试验取得阶段性成果。
完善保障体系,营造优良发展环境。把信息化、装备化作为建设海洋牧场的重要支撑,打造“智慧牧场”。布局建设烟台海洋牧场观测网,稳定运行观测站数量达到5个,储存海洋牧场大数据100T。完善海洋生态环境在线监测、海洋牧场观测网络,构建海洋综合管理大数据平台,努力实现海洋牧场“可视、可测、可控、可预警”。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打造海洋牧场示范之城。根据“三重”工作要求,和年度计划安排,我市重点推进10个以上海洋牧场示范项目建设,目前长岛弘祥海珍品有限责任公司的“长鲸1号”深水智能网箱等3个平台已完工并投入使用;烟台南隍城深水海珍品智能网箱等7个项目正在按计划顺利推进。
经济同步推进
100万亩———我市是拥有国家级海洋牧场最多的城市,全市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1处,占全国的1/8;建成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达到23处。海洋牧场总面积达100万亩,占全市海水养殖面积的近1/3。海洋牧场水产品产量达到60万吨,综合收入达到300亿元。
12座海洋牧场平台———我市创新“海工+牧场”联动模式,提高牧场装备化水平。在全国率先研发建造半潜式、自升式海洋牧场多功能管理平台以及深远海智能网箱、管桩大围网等,加快现代渔业向深远海域拓展,全市已建成海洋牧场平台12座,深水智能大网箱3座,在建平台6座,网箱7座。
2.6万吨名贵鱼养殖———创新“陆海接力”兼容模式,做到全时空水产养殖。以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陆基工厂化循环水与深水网箱融合养殖,通过陆基、海基“无缝衔接”,实现了斑石鲷等名贵品种“南鱼北育、南鱼北养”。全市名贵鱼养殖规模达到200万立方米、年产量2.6万吨、产值12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名贵鱼陆海接力养殖基地。
300多家渔民合作社———创新“大渔带小渔”共享模式,力求综合效益最大化。全市渔民合作社快速发展,总数达到300多家,辐射带动渔民2万多户。山东蓝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公司+渔户”的方式,牵头组建了泽潭渔民专业合作社,有效整合流转海域16万亩,带动渔民共同致富。
增殖放流水产苗种10亿单位———秉持生态绿色发展理念,打造海上“绿水青山”。积极转变拼资源消耗、拼要素投入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对传统养殖做“减法”,压减近海养殖,防控渔业污染,拆除筏式养殖区20多万亩;对生态修复做“加法”,实施“放鱼养水”工程,每年增殖放流水产苗种10亿单位以上。据中国海洋大学测算,我市百万亩海洋牧场每年通过贝、藻类增养殖等方式可固碳约16万吨,相当于陆地植树造林100万亩的固碳量。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一类、二类水质海域面积达到90%以上。
烟大海洋学院副教授唐永政———
点燃海洋经济发展新引擎
我市是海洋经济大市,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近1/10海域适宜建设优质海洋牧场,拥有各类海洋生物资源500多种,海洋生态环境优良,海洋资源丰度指数较高。在当前急需启动新旧动能转换机制、持续健康发展海洋渔业的情况下,我市加快海洋牧场建设,符合国家经略海洋重大战略需要和我市海洋经济发展实际,必将加快行业发展、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发展新引擎。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更加注重经略海洋,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海洋事业的新期望、新要求。我市在全国率先统筹谋划海洋牧场建设,将加快培育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海洋经济发展新引擎。
我市编制《烟台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实施方案》《烟台市海洋牧场发展意见》《烟台市海洋牧场总体规划(2019-2025年)》《烟台市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区项目建设总体实施方案》等,必将指导烟台市海洋牧场科学有序建设,引领现代海洋渔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统筹规划海洋牧场空间布局,提升海洋牧场综合发展质量,打造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海洋牧场示范之城,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海洋牧场创新模式和典型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