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休闲旅游  >  正文

蜈支洲岛打造“海洋牧场” 力争成为海洋生态旅游新标杆

近几年

我国正在兴起一种新型的海洋渔业生产方式

海洋牧场

和草原牧场放牧牛羊类似

海洋牧场是在海洋中放牧鱼贝类等海洋动物

▲海洋牧场示意图

我国是海洋大国

拥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

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近7000个

管辖海域面积300多万千平方米

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1/3

如何科学地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

是关系到我国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重大课题

▲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

▲我国拥有众多岛屿

目前为止

人类从海洋里获取生物资源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即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

然而由于竭泽而渔型的过度捕捞

不顾环境的粗放式养殖

以及沿海的城市建设、工业开发等

导致沿海生态环境的破坏

一些鱼贝类、大型海藻等

海洋经济生物资源量严重衰退

某些鱼类资源已经濒临灭绝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面临压力与挑战

面对这一困境

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和不断实践

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我国海洋与渔业工作者提出了

建设现代海洋牧场的新理念

▲海洋牧场示意图

2008年

国家海洋局设立了海洋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牧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这个项目是通过人工鱼礁生境优化

水产生物苗种增殖放流、鱼类行为音响驯化

海洋环境因子实时在线监测与评估

生态渔具开发等海洋牧场关键技术的研发与集成

构建现代海洋牧场技术体系

这标志着我国现代海洋牧场探索与实践的正式开始

▲现代海洋牧场示意图

作为国内旅游景区的环保先锋

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从创办伊始

就一直走在开发生态型景区

环保型景区的前沿

蜈支洲岛一直探索“人与自然”

“海洋与旅游区”和谐相处的模式

并将景区的身份定位为海洋的建设者

保护和修复蜈支洲岛海洋生态环境

为蜈支洲岛旅游休闲渔业的开发创造条件

走海岛型旅游区可持续发展路线

▲科研人员进行人工培育水藻

建设海洋牧场的第一步是给鱼儿盖房子

2011年5月

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投放了第一批人工鱼礁200个

开启了蜈支洲岛海洋牧场建设的“实验年”

同年7月

三亚蜈支洲岛将20万尾红鳍笛鲷、紫红笛鲷鱼苗

投放到海洋牧场的人工鱼礁区

补充和恢复该片海域的鱼类资源

▲人工鱼礁礁体——船型鱼礁投放

▲人工鱼礁礁体——水泥型鱼礁投放

为了做好海洋牧场的后续建设和保护

避免各种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破坏

蜈支洲岛旅游区专门成立了管理人工鱼礁的海洋部

在天气晴好的日子

你甚至可以透过清澈的海水看到这样的画面:

潜水员背着氧气瓶潜到人工鱼礁区域观察海底环境

并对破渔网等海洋垃圾进行清理

而成群的鱼儿围绕着潜水员,十分有趣

▲海洋部工作人员种植珊瑚

▲王丰国经理进行移植示范讲解

▲珊瑚移植成品

除了日常管理

2016年9月

三亚市海洋与渔业局、海南大学、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

联合启动了“三亚蜈支洲岛万亩热带海洋牧场”工程

蜈支洲岛依托高校资源指导

对海洋牧场进行了深入而科学的建设

定期对海洋牧场进行维护和管理

定期开展海洋牧场监测调查

▲科研人员水下记录海洋生态恢复情况

▲科研人员巡查海洋牧场区域

如今

蜈支洲岛旅游区的“海洋牧场”建设已经颇具成果

近年来已先后投放水泥型人工鱼礁1400多个

30多米长废弃渔船构建的船型礁21艘

投放共计30000空立方

不仅如此,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每年耗费数十万元

购买牙鲆、黑鲷、黑鲪、黄盖鲽、海参、鲍鱼等鱼苗投放海洋牧场

恢复蜈支洲岛海域的海洋生态链

蜈支洲岛旅游区为建设海洋牧场

投入资金量达3800余万元

如今已经颇具规模

▲海洋牧场是生态环境得以恢复

经过多年的开发与保护

人工投放的礁体开始大量附着生物聚集

珊瑚幼虫附着,珊瑚生长

食草性生物,小型鱼类,大型鱼类再聚集

鱼类有了休息场、隐蔽场、饵料场和繁殖场

新的食物链和稳定的生态系统重新形成

▲船型鱼礁投放第三年

▲水泥型鱼礁投放第三年

现代海洋牧场将变革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方式

创造出生物资源丰富多样

生态环境美丽多彩的海洋世界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能战斗在”海洋牧场“建设的第一线

蜈支洲岛是幸运的

因为它一定会因此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蜈支洲岛的海底生态环境恢复良好

▲蜈支洲岛的海底生态环境恢复良好

在未来

以人工鱼礁为基础建设的海洋牧场

将通过进一步探索科学性建设规划

打造出国内尚属首次尝试的万亩热带海洋牧场

并在国内首创建设海底生态公园

届时,这片美丽的海域将更具生命活力

▲万亩热带海洋牧场之海底村庄

▲万亩热带海洋牧场之海底艺术区

▲万亩热带海洋牧场之海底动物园

▲万亩热带海洋牧场之海底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