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休闲旅游  >  正文

5.1亿元投大海修复海洋生态 海洋牧场为莱州湾“增肥”

 【编者按】由中共烟台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市政府新闻办)主办,胶东在线网站承办的2016“避暑胜地·宜居烟台”全国媒体烟台采风行近日启动。

  2016 张裕邀您游烟台——在为期5天的采风行活动中,来自全国20多家媒体的记者,将在市区、莱州市、蓬莱市、海阳市等地采风,体验烟台独特的山海风情,对烟台 “宜游、宜居、宜业”等各项资源进行深入了解,依托各自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将“避暑胜地,宜居烟台”传向中国、传向世界。



5.1亿元投大海修复海洋生态 海洋牧场为莱州湾“增肥”



全国媒体记者参观蓝色海洋

  胶东在线5月24日讯(记者孙宗顺)2015年莱州湾海螺产量110万斤、杂色蛤60万斤、章鱼30万斤……近5年来,早年盛产海鲜的莱州湾经历了从“瘦”到“肥”的过程。得益于生态修复的成效,莱州湾伴生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海洋自我“造血”功能正在恢复。

  山东蓝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蓝色海洋)董事长于波从小在莱州湾海边长大,亲眼见证了渔民采取掠夺式捕捞对海洋生态的破坏。于波在中科院海洋所的科研支持下,对莱州湾进行了本底调查,规划了莱州湾生态修复的蓝图。

  蓝色海洋确立了“先场后牧”的海洋生态修复规划,先搭建生态海洋牧场,构建人工藻场,进行水生生物资源的增殖放流,慢慢恢复莱州湾的生物资源,维持并修复莱州湾生态环境,其次才是进行捕获生产。

  历时4年多,蓝色海洋投入5.1亿元,在莱州湾芙蓉岛西北部海域建成16万亩生态海洋牧场。完成造礁面积4.6万亩,投放船体礁112艘;海区累计增殖放流海参苗、牡蛎苗、扇贝苗、文蛤苗、魁蚶苗等91吨。海区造礁区域的石头礁和船体礁上已经长起了藻类,且大量鱼群和虾蟹贝类返回到它们世代繁衍的家园,脉红螺、梭子蟹等生物资源修复效果显著。

  在增殖放流方面,蓝色海洋大力增殖本地化品种,采取立体生态混养的模式,将养殖区域分为上中下三层,依据生物链的关系,合理混养,分区间间养,使“一亩海变成三亩海”,提高了单位水体产出。

  渔民分散粗放式的海上养殖往往存在养殖品种无序跟风、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从而导致养殖户常常“一年挣两年赔”的情况,蓝色海洋通过海域流转及共营,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养殖渔民”的“泽潭模式”。目前,蓝色海洋自有确权海域8万亩,与渔民、合作社合作共营8万亩海域,通过统筹规划、集约管理,在莱州湾形成了规模化、立体化、生态化的发展模式。

  “立体化的生态养殖可增加有效水体2倍-3倍,增产15%-20%;渔民加入了合作社,既是自己的老板,又是合作社的股东,还是企业的产业职工,收入增加了不少,这样形成了多方共赢的局面。”阚仁涛说。

  2015年,莱州湾海螺产量110万斤、杂色蛤60万斤、章鱼30万斤、黑鮶鱼产量8万斤、六线鱼产量10万斤……海洋牧场的搭建让莱州湾的海由“瘦”到“肥”。可持续发展的“靠海吃海”,莱州湾海洋牧场自我“造血”正在发力。